当前位置: ABG欧博 > 科普专区 > 自我成长 > 正文

自我成长

“我不聪明,成绩也就这样了。”——真的吗?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1日 来源: 作者:




课上的独白



 同学们都觉得这题简单......但我又没听懂,去问会被嘲笑吧......

ε=(´ο`*)))唉,

果然我就这个智商水平了,再努力也只能这样......


——————


其实对于某些情况而言,以上类似心态的发生常常是因为某种畏难情绪而困扰。





“我不聪明,

成绩也就这样了。”


——真的吗?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同卵双胞胎(基因几乎完全相似)与异卵双胞胎(仅有部分基因相似)的突触结构。

这项研究证明了许多研究的假设:

心智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新事物的刺激与反复练习),而非一出生就已决定。


1


固定心态 vs 成长心态

Growth mindset

成长心态:其核心信念是个体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方法得当而发展的。

固定心态:也称为固定型心态或固定思维模式,是指个体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是固定不变的,不可改变的。



在一个早期的实验中,德韦克和她的同事为纽约市七年级成绩较低的学生讲授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有效学习的技巧。


半数人观看了关于记忆的幻灯片,另半数人了解到:开发智力并不是让智力自行发展,而是要通过努力和学习在大脑中形成新连接。完成课程后,孩子们回归课堂,但教师不知道部分学生已了解刻苦学习能改变大脑。


在学年结束时,与秉持传统观点、认为智力水平在出生后就已定型的前一组“固定心态”的孩子相比,那些采纳了被德韦克称为“成长心态”、相信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控制的后一组学生,成了更主动的学习者,进步也更大。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引发了诸多关注,因为她正好证明了只是信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与成绩,也就是说,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强调努力是在给予孩子一种他们能控制的变量,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变量很稀有。”德韦克说,“强调天生的智力则是将它置于孩子的控制之外,对于应对失败来说没有好处。”


2

神经可塑性

neural plasticity

神经可塑性:大脑根据经验改变和适应的能力,是指大脑改变、重组或生长神经网络的能力。

学习与记忆均属于神经处理过程,通过刻意训练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这证明了神经可塑性的存在。



2011年,英国心理学与社会学团队回顾神经学证据,发现大脑结构主要由基因决定,但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也可由经验塑造,并具有大幅修改的能力。


虽然基因在神经回路初期发展起重要作用,但人的神经回路并不像身体发育得那么早,而是一直持续变化至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


人在出生时大约有1 000亿个神经细胞,它们通过突触传递信号。正是这样的回路,让我们能够感知、学习以及具备运动技能等。

有许多观点认为人的智商在早期发育时已经被决定了上限,但是,神经学家帕特里夏·高德曼-拉奇克表示,虽然孩子早期大脑接收大量信息,但多数学习发生在突触数量稳定后,从一年级到大学,突触数量基本不变。学习主要发生在突触形成较少的时候,然而,语言、数学和逻辑能力可以发展到成人水平。

哈里·T.丘加尼认为,大脑回路受经验与环境刺激的影响可能主要在此时期,而非婴儿期,这也使得每个人的神经结构不同。



   用安·巴内特和理查德·巴内特的话来说,人的智力开发是“遗传趋势与生活经历之间的对话,将会持续一生。”



3

反复练习

Repeated practice

轴突髓鞘形成一般从大脑后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前部,成年时发展到额叶。

额叶负责脑部功能的执行,处理高级推理、判断和经验技能。髓鞘厚度对应能力强弱,增加练习可强化相关领域的髓鞘,提高成绩。

举例来说,如果多练钢琴,和手指运动以及音乐创作相关的认知过程对应的神经纤维髓鞘就会加速生成,而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就不会出现这种变化。




艾利克森从研究中发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而其中最为出色的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独自进行刻意练习上。


比如,莫扎特听一遍曲子就能写出乐谱。艾利克森认为,这种技能并非来自第六感,而是因为专业人士多年来在相关领域里积累了知识与技能,锻炼出了超常的感知与记忆能力。


这里主要想说明的是,专家级的表现需要高质量的练习,而不是靠遗传因素。



   艾利克森、德韦克和他们的同事们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告诉我们,自律、勇气及成长心态这些素质才让人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与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学问和更大的成功,而智商在这方面起的作用要小得多。


最后的寄语

“我不聪明,成绩也就这样了。”诚然,条件不具足的情况下,有些成就水平不是我们一蹴而就的,但是不怀着“成长心态”去尽己所能地学习和训练,我们又怎么确切知道自己能获得多少进步?

总是“唯智商论”,然后因此故步自封,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利于我们的成长。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而且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我们所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发展怎样的能力,做的越多,能做的也就越多。

如果容易焦虑,无须一开始就与已经有所成就者去对比,而是放下“畏难”情绪,为自己的每一分提升喜悦。

(撰稿/陈雪娜  编辑/陈雪娜  审核/禹敏 卢灵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