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镀废水成分复杂,除含氰废水和酸碱废水外,还含有铬、镍、镉、 铜、锌、金、银等重金属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环境,必定会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1]。
目前,处理电镀废水的主要技术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吸附、膜过滤、电化学处理技术等。化学沉淀法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因其技术成熟、操作管理简单,可同时去除电镀废水中多种金属,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化学药剂的二次污染和固废重金属污染的问题[2]。离子交换法操作简单,便捷,残渣稳定,相比而言,离子交换法能处理大容量的重金属工业废水,并且在电镀车间能直接循环利用这些金属,回收率达97%以上,但也存在着前期处理和再生酸碱耗的问题[3]。膜分离法是利用高分子所具有的选择性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包括反渗透、超滤、纳滤等,纳滤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镍、铬、铜、砷等,操作简单、可靠,能源消耗相对较低,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因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 5]。电化学方法是利用金属的电化学性质,处理含有高浓度电沉积金属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处理效率高,便于回收利用,而且随着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缺点是初始投资高,供电贵,使它们还没有广泛地被使用[6]。
离子交换、吸附是处理电镀废水目前研究较多的方向之一,离子交换树脂有螯合性树脂、两性树脂、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大孔交换树脂等多种类型,离子交换树脂法曾是我国电镀废水治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纵观离子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电镀废水治理中的应用现状,离子交换法的主要功能有:1)去除各种有害重金属离子,以应付今后将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2)脱盐用,如化学法处理后,再经树脂交换脱盐作末道把关:3)回收废水中的有价值金属,如金、银、铜、镍、铬等:4)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节约日益匮乏的水资源:5)在多道逆流漂洗后,用于废水净化形成闭路循环[7]。
发展动态:
随着我国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电镀废水排放标准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提高到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1900-2008)》,而且很多地区集中化管理,建立了电镀工业园区,因此电镀废水中离子种类和含量变化会更加复杂。这对电镀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也提出了集中化、一体化、零排放等新的要求,因而离子交换树脂也从早期电镀废水单一治理、达到排放,转换为近年以优化组合技术为特征的电镀废水综合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如零排放的“闭路循环工序化”发展,即逆流漂洗→离子交换→蒸发浓缩的组合工艺——离子交换蒸浓法,针对废水成分不同,国内也出现了逆流漂洗→蒸发浓缩→离子交换的组合技术。随着离子交换连续化工艺和新型离子交换树脂(纤维)的不断涌现,离子交换技术也可以与化学沉淀法、膜处理技术、电解法等组合起来,在电镀废水深度处理、高价金属盐类的回收、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和符合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离子交换的应用还会有某种程度的扩大。而根据重金属工业废水中所需去除离子的不同,筛选出对去除离子有较高选择性的合理树脂或通过运行条件的调整实现这种选择性,是实现离子交换树脂更广泛应用的关键[8~10]。
参考文献
[1]姜玉娟,陈志强.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3): 45~48;
[2]徐灵,王成端,姚岚.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分析与优选[J]. 广州化工, 2006, 34(6):44~46;
[3]崔志新,任庆凯,艾胜书等.重金属废水处理及回收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375~377;
[4]包子健. 电镀废水纳滤膜(NF)浓缩回用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12;
[5]林兰,张国亮, 孟琴,章宏梓. 膜技术在电镀废水资源化过程中的应用[J].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2006.11;
[6] Belkacem M., Khodir M., Abdelkrim S.,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extile wastewater and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using the electroflotation technique[J].Desalination,2008, 228(1-3): 245~254;
[7]李健, 石凤林, 尔丽珠, 张惠源. 离子交换法治理重金属电镀废水及发展动态[J].电镀与精饰, 2006, 25(6):28~31;
[8]李红艳, 李亚新, 李尚明. 离子交换技术在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 2008, 34 (2):12~16.
[9] D. Petruzzelli, G. Tiravanti, R. Passino, Cr(III)/Al(III)/Fe(III) ion binding on mixed bed ion exchangers.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resins behaviour[J], 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 1996, 31:179-185;
[10] V.K. Koul, A.K. Gupta, Uptake of sodium chloride by mixture of weakly acidic and weakly basic ion exchange resins: equilibrium and kinetic studies[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4, 59:1423-1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