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和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连日来,欧博师生员工通过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密切关注两会动态,认真学习两会精神,聚焦两会热点,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畅谈改革成就,表达信心决心,憧憬未来发展。
校党委书记付宏渊表示,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意义重大、举世瞩目。政府工作报告高度概括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击鼓催征、振奋人心。报告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强大动力、重要支撑、创新主导放在最突出的部分部署,对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更大期待。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天然结合点,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学校将深刻领会两会精神,坚持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胸怀“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计”,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聚焦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致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加速锻造“四种力量”,锻长板、强特色、冲一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长理力量。
校长曹一家认为,两会的胜利召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描绘了宏伟蓝图,坚定了人民的强大信心、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作为一名高校校长,他倍受鼓舞,也深感重任在肩。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欧博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作为民建界别委员参与了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她表示:“我们将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服务新能源产业原创性科技创新,推动绿色能源产业链布局和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担任政协委员以来,她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打磨完善提案。在她看来,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唯有深入一线、扎实走访、潜心研究,才能了解实情、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有可行性的建议。作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她持续围绕能源低碳转型、新能源产业发展、终端用户电能替代、电力市场化改革、碳卫星监测等领域建言献策。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3个提案,涉及支持湖南打造电力交换枢纽构建区域电力市场,加快推进我国产业低碳转型,推进农村小水电老旧设备增效改造等话题。展望未来,杨洪明将继续聚焦“建设能源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在相关领域建言献策,贡献专业力量。
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引起热议。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于新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驱动人才和行业,做真研究,真做研究。“首先是要加大原创性的科研。只有增强原始性创新,突破更多颠覆性的技术,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新”,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他相信类似于揭榜挂帅的企业出题、高校做答的形式,会越来越多。 “在这个链条里面,高校做从0到1的事情,企业做从1到100的事情。如果问题真正来源于产业,这种卡脖子问题的解决一定会带来产业的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引发了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彭新宇的思考:高校如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他认为,关键路径是以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首先,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其次,加强成果转化,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靶向性。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改造,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后,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高校要加速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集聚,在推动多体系多主体的互通互融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这为今后着力构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明确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万球表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首先要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入的教学研究、智慧的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提升,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其次,要与时俱进,提升数字素养,培养国际视野,以更好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为实现高质量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法学院院长张敏纯表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明确遵循。我们要在教育质量上使真劲,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着力做强主流优势学科,坚持交叉创新。把“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打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通道”持续落实落位、细化实化,增强科学研究的支撑能力,不断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加快学校百强大学和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清晰指明了发展任务,这让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王健深感振奋。他结合自身工作,感觉方向更加明确坚定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回应了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也能切实有效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兴盛需要人才,在文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及评价上,高等教育应当奋力在前,敢闯敢试。“高校人文社科教师要结合专业,紧扣国家社会需要,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为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中国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落地转化,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这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陈婕妤的浓厚兴趣和重点关注。在她看来,在校学生更应该在学好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和行业、职业发展变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加强前沿学科学习,重视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在更广阔天地开启精彩人生。
(文/李潇玲 一审/郭媛 二审/叶正芳 三审/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