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工程哲学与人工智能伦理首期学术工作坊
2024年11月01日 12:00

20241029日下午,俄罗斯彼尔姆国立理工大学(Perm National Research Polytechnic University)Elena Seredkina教授和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y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Aleksandr Mikhailovskii教授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欧博云塘校区文科楼B501会议室围绕 “工程哲学与人工智能伦理”议题分别作了“哲学家与工程师的合作:德国、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技术的政治哲学何以可能”的主题学术报告。本期学术工作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科技领域道德问题研究”课题组共同发起,院党委陈万球书记、文贵全副院长,廖苗副教授、章雁超博士等学院教师和哲学专业30余人参加,湖南师范大学胡景谱老师、王克宁博士、中南大学曹鹏博士参加了本期工作坊。

Seredkina教授首先介绍了工程哲学在俄罗斯语境中的缺席,主要是由于“工程”一词在俄语中主要是作为形容词,往往与“活动”一词相连,组成 “工程活动”概念,用来指各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她的学术报告聚焦于哲学家和工程师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合作模式的差异。在德国模式中,工程师被视为道德英雄,德国发达的技术哲学和参与式技术评估为哲学家与工程师联合面向公众提供了基础;在中国模式中,工程师作为社会世界变革者,哲学家与工程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传统以及独具中国特色的工程哲学;俄罗斯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Engelmeyer 的思想所影响,他倡导将技术哲学作为理工科大学中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事实上,今天俄罗斯哲学家和工程师之间最成功的合作模式体现在大学的教育系统中,这一模式中,哲学家被视为工程师的灯塔。在对比过程中,Seredkina教授反思了德国技术评估中的负面效应,即过度的民主化导致阻碍技术发展的民粹态度盛行,德国核能开发被搁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有着不同于德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简单照搬德国的技术评估方式,而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出更有效地发挥工程师与哲学家在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影响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也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探索。

Mikhailovskii教授谈到,近年来人们对工程和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除了考虑与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责任之外,还需要对工程和技术进行政治哲学研究进行补充。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就是对人类美好生活这一目标进行探索的互相补充的两个维度。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可能会误导人们以为仅仅依靠伦理反思就能解决当代工程技术活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Coeckelbergh新近出版的《AI伦理》和《AI的政治哲学》两本书中列出了五大主题:自由、平等与公正、民主、权力、人类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厚重的政治哲学传统中汲取资源。而从世界多极化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政治哲学还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的思想传统。

两位教授主讲后,章雁超老师、胡景谱老师以及在座研究生当场向两位教授就人工智能的技术评估、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两位教授耐心地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本期工作坊最后,Mikhailovskii教授还向我院赠送了其最新学术著作,我院陈万球教授也向Mikhailovskii教授回赠了自己的学术著作。

(图、文/关智建 一审/廖苗 二审/文贵全 三审/陈万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