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谢地坤教授做客欧博“道德文化大讲坛”第十三讲
2016-11-30
2016年11月29日下午,云塘校区文科楼A100报告厅掌声雷动,座无虚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哲学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谢地坤教授应邀做客欧博“道德文化大讲坛”,为欧博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基于当代哲学发展的世界图景”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欧博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邹宏如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万球、书记毛光华、副院长易显飞、张明海、李雨燕,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车辕,学院教师与研究生以及全校各学院本科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谢教授的讲座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发展要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当今世界哲学的基本格局;多元化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中西哲学的会通与中西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谢教授指出,尽管中国的哲学研究作为独立学科仅有约100年的历史,而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史长达两千余年,但“哲学不分东西”,无论哪一种哲学,均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构成研究主题。哲学研究固然有着历史传承与地域性的差异,但其主要任务仍旧是探索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等基本问题。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欧洲大陆人本主义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的分野,但近几十年来,这两大传统之间的鸿沟已经缩小。一些英美哲学家指出,那种认为可用一种逻辑方式分析语言结构并替代传统哲学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同时,欧陆哲学家也注意吸取分析哲学的方法。目前英美新实用主义在回潮,而欧陆则是高度重视实践哲学。公正、合理性、生态伦理、性别等问题成为世界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谢教授指出,多元化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某一流派一家独大的局面很难再出现。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突出,很少构造宏大体系,而是以重大问题为研究焦点,赋予哲学理论以具体规范的实践内容。当代哲学对重大科学突破有足够的重视,当代物理学、生物学、网络技术等,都对原有的哲学理论构成挑战,同时也为哲学的发展创造条件。谢地坤教授还提到了我国几代前辈学者建设哲学学科的学术历程,并结合当今世界哲学的基本图景,指出了中国的哲学研究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应该培养世界性的视域,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哲学。二是以知识体系为主导转向以问题意识为主导。应该对当代重大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更多地研究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注人的实践。三是打破学科分野,促进哲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应视野过于狭窄,避免划地为牢,而应该讲“专”与“博”相结合,主动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的重要进展有所涉猎与把握。如此,中国的哲学研究将能够展现出宏大的前景,并将普遍性与特殊性、时代性与永恒性结合起来。
交流讨论环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万球教授主持,面对在场师生的踊跃提问,谢教授一一耐心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并对欧博哲学一级学科如何结合理工特色与优势进行规划与发展,继而促进欧博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建议。讲座结束后,林慧岳教授结合将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对谢教授的学术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
附:报告人简介:
谢地坤,江苏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东西哲学年鉴》(英文版)中方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重大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兼法人代表,国际哲学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理事,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执行委员。谢地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大陆哲学,尤长于德国哲学。出版《费希特的宗教哲学》、《走向精神科学之路》、《西方哲学史》(第6、7卷)等专著。主要译著有:《理性的毁灭》、《论道德的谱系》、《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二、三卷、《自然法权基础》、《道德哲学的问题》等。谢教授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重要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文文贵全)
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11月29日“道德文化大讲坛”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