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欧博官网:课程思政赋能基础行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3-08-12 17:07     (点击:)


    1.学校情况

    欧博官网由原长沙交通学院、长沙电力学院于2003年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高校。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瞄准“行业精英”培养目标,聚焦国家战略、服务重大工程,打造“因材施教”多种模式,将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办学定位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践行办好人民满意大学根本宗旨,坚持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传承行业办学特色,聚焦国家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突出科教融汇,夯实科学教育根基,彰显工程教育特色,培养“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2.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坚持以工为主的办学定位,传承行业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工程教育办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围绕国家战略、重大工程需求,确立了“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精神,明确了“思政课程主导、专业思政导航、课程思政赋能”价值塑造的教育教学路径;以4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18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7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依托,探索出“两大课程体系并重”(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三大路径协同”(思政铸魂、专业夯基、实践强能)、“五大要素融合”(专业、课程、教材、教师、课堂)的课程思政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图1)。

    培养模式已在土木、电气、水利、交通等11个工科学院、48个专业实践多年,为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学校工程类毕业生倍受中国交建、中国铁建、国家电网等众多特大型企业青睐,80%以上投身国家基础建设工程第一线,是“交通强国”“能源强国”战略的重要建设者,也是“一带一路”工程的主力军。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涌现了港珠澳大桥、西电东送、南海岛礁等优秀工程师群体,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港珠澳和南海岛礁两大工程建设中,重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有1/3均毕业于欧博;央视纪录片《伶仃洋上的两千个日夜》,10位被采访的建设骨干中有6位为欧博校友;2位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校友连续两年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等栏目(图2)。

       

    图1 课程思政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有效解决了以下教育教学问题:

    (1)解决了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想信念政治“底色”和专业能力“本色”如何互融并重的问题。

    (2)解决了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如何贯通,提升学生“能力成色”的问题。

    (3)解决了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如何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品质特色”的问题。


    3.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专业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教育全方位融合并举,夯实学生“底色”“本色”。

    全面开展价值塑造。依托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了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的两大课程体系。课堂连接工地,通过“移动课堂”讲深政理事理、讲透工程伦理、讲好大国工程背后故事。以4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工程认证专业、17门国家一流课程等为抓手,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倾力办好高质量本科,夯实学生专业能力本色。

    (2)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全过程融合贯通,提升学生“能力成色”。

    人才培养与科技产业融汇。围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目标,实践学分调整至25%以上。学校结合湖南新兴产业建设了“智慧电力”等3个省级产业学院和“工程机械”等2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依托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75个省级科学科研平台、15个省部级创新团队与1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65个省级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平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科技前沿深度融汇;与中国交建等20余家大型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全面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贯通,常年组织学科竞赛100余项、参赛3万人次,2022年学科竞赛位列全国13名;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3)思政课程、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全链条同向同行,增强学生“品质特色”。

    两大课程体系同向同行。在思政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入工程伦理、追求卓越精神等,打造工程技术与“三高四新”、开拓创新与追求卓越、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等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故事传播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为纲,以课程思政三项标准为脉,专业教师主导、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设计,构建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两大课程体系并举,激发学生“工程报国”内生动力。

    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将认证标准中工程与社会等毕业要求内化为培养目标、增加思想品德毕业要求、课程矩阵嵌入课程思政三项标准等,解决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图3)。29个专业开展认证工作(提交认证申请、开展自评),工科学院全覆盖。

                               

    图3 基础建设行业卓越工程人才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4)“专业、课程、教材、教师、课堂”全要素互融互通,促进课程思政入耳入脑入心。

    全要素互融。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建设245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获批1 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 门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9本课程思政案例集、4 本工程伦理教材等;通过名师引领、示范课堂、赛培教结合、内外交流,持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全路径互通。将课程思政纳入课堂教学规范、评教指标等基本教学文件,促进课程思政进课堂、进评价;打造桥梁红色基因讲堂、红色建筑建模赛、匠心学堂等系列特色课堂,全路径促进课程思政入耳入脑入心。


    4.案例的创新点

    (1)培养理念创新:提出了“底色、本色、成色、特色”一体化培养目标,创新性回答了基础建设行业“培养什么人”的方向性问题。

    通过实施“打底工程”,厚植学生爱党报国情怀,砥砺工程报国志向,擦亮学生理想信念政治“底色”;通过强化前沿知识传授、实践实训锤炼等,夯实学生专业能力“本色”。通过强化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提升学生“能力成色”;通过湖湘文化熏陶、工匠精神激励等,增强学生“品质特色”。

    (2)育人模式创新:构建了“思政铸魂、专业夯基、实践强能”三大路径协同的培养模式,贯通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新性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开展“思政课程主导、专业思政导航、课程思政赋能”三位一体价值塑造的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依托高质量本科,突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全面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人才培养与科技产业融汇、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贯通,全方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实践创新:探索出“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四融合路径,创新性解决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问题。

    理想信念“底色”和专业能力“本色”培养目标并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互通;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与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并举;专业、课程、教材、教师、课堂五大要素互融,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课堂教学规范、评教指标,重点支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库等建设,解决“生搬硬套”“走过场”问题。专业教师主导,思政课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化问题。建设“三全育人”与工程教育基地,实现了思政、专业、工程教育融合,解决三者“脱节”问题。主渠道与主阵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融合,创建协同育人格局。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1)育才育人成效显著

    培养质量得到充分认可。工程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80%以上的学生主动奔赴基层一线。一大批校友奋斗在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等重大工程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工程。一批校友领军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电力等特大型企业。工科类学生100%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5526项(国家级1617项),其中国家“互联网+”大赛35项(金奖2项)。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13名。

    (2)形成了可应用可推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在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系列论文30余篇,多篇被国内权威平台转载推介。出版了9本课程思政案例集、4本工程伦理教材。建成5000平米“三全育人”与工程教育基地(图4);获批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课程思政名师教学团队、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试点高校等;2022年获第十三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图4 全省首家“三全育人”与工程教育基地

    (3)改革成效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课程思政建设走在地方高校前列。2022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以《欧博官网健全“四个体系”强化“四个引领”积极推进课内课外同向发力协同育人机制》(图5)、湖南教育快讯以《欧博官网:课程思政赋能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湖南教育电视台以《创新课程思政模式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为题(图6、图7),对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推广。10年来,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对欧博育人育才经验的宣传报道近千次,其中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报道近百次。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报以《一位教高数的“思政课教师”》为题报道欧博课程思政教学事迹(视频播放量超1.3亿次),等。

    学校承办了湖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首届)、建设交流会(首届)、高质量建设研讨会、教学竞赛(首届)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会议5次,先后有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80所省内外高校的分管校领导、教务处长、院长、教学骨干共计1.4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与学校开展交流。

       

    图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简报            图6 湖南教育快讯     

    7 校党委书记付宏渊接受湖南教育电视台采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