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ABG欧博 > 思政工作 > 正文

思政工作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最新资讯

思政工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思政课成为热门课

发布日期:2021-12-14  来源: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大思政课”之“大”,其理论要义在于实现课本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关系到能否将“大思政课”讲得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实现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加快开辟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让思政课有魅力、有张力、有活力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大思政课”需要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也需要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大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在“大思政课”教学中,没有纯粹的、不来源于实践的理论知识,也没有缺乏价值引领、不需要理论指导的实践锻炼。只有实现“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思政课本知识才能讲通讲透,化为学生的自觉思想和自觉行动。推动“大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思政课更加富有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大思政课”提供社会大课堂,学生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体验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如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历史任务,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朽斗争。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波澜壮阔、横无际涯,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是“大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这些鲜活生动的“思政教材”激发新时代青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立场和拼搏信心,鼓舞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思政课更加保持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从学生关切的问题切入,围绕着立德树人的目标,根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发展变化,如通过动态跟进的教学供给,有效回应学生的需求和关切。

思政课更加充满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大思政课”中,国家政治盛世、经济社会大事、民生幸福要事既是“大思政课”的鲜明要求,也是“大思政课”的突出特点。“大思政课”不是课堂之大,不是理论知识之大。再大规模的课堂,再丰富的理论知识,放到广袤的天地之间,都不能称其为大。要把波澜壮阔的实践当作思政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让他们主动感悟实践、探寻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的真理、道理、事理在多年后还能保存下来。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功底,能活用多种方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受益终身。这样才能使思政课成为充满魅力的“热门课”甚至“爆棚课”。

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开辟“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不断打通“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探索出“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下重要途径:

一是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政齐抓共管,加强顶层设计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需要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调研,带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师工作部门牵头负责,院(系)具体负责,宣传、人事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的工作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全校思政资源,对学校“大思政课”的工作进行整合协调,结合学校特色优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善于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思政课活起来。

二是借助社会实践等多样形式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社会实践正是在响应这种号召,是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实践的重要途径。引导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参与实践、砥砺成长。通过社会实践,认知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奉献社会。

学生通过国情调研、社会服务、学习宣讲、援边支教、科研实践等实践形式,将所思所学转化为具体行动。既能多维度了解社会,提升实践技巧技能,又能解决一些具体而实在的问题。同时,高校应鼓励和资助实践成员甚至思政老师到基层进行理论宣讲,提倡实践团队与基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座谈研讨,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通过思政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三是通过各类科研项目和比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项目、比赛的开展和推进能有目的地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要突出科研项目和比赛成果的现实导向、问题导向,又要将项目、比赛推进过程中的做法、经验提炼成理论知识。如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红旅专项赛等是将“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统筹起来的重要平台,把家国情怀、公益服务、创新创业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将大大提升科研项目和比赛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通过丰富科研项目、比赛的思政内容,将“大思政课”理念延伸到项目申报、比赛规划、活动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实现“科研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在充分了解科研项目或比赛的特点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从与科研活动和比赛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单元中挖掘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挖掘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团队要善于体现和展示相应的思政元素亮点,促使融合过程“灵活生动,润物无声”,这不仅能提升科研项目和比赛的境界高度,还能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

四是构建多维度的“大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多维度的“大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设立具体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包含课程建设规划、思政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教学成果及应用推广成效等。提升“大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效果,需要加强“大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管理,突出“大思政课”建设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特征。

(作者:全林,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1214/c40531-32307188.html